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Seq2Seq中Exposure Bias现象的浅析与对策

©PaperWeekly 原创 · 作者|苏剑林

 

单位|追一科技

 

研究方向|NLP、神经网络

 

前些天笔者写了 CRF用过了,不妨再了解下更快的MEMM? ,里边提到了 MEMM 的局部归一化和 CRF 的全局归一化的优劣。

 

同时,笔者联想到了 Seq2Seq 模型,因为 Seq2Seq 模型的典型训练方案 Teacher Forcing 就是一个局部归一化模型,所以它也存在着局部归一化所带来的毛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Exposure Bias”。

 

带着这个想法,笔者继续思考了一翻,将最后的思考结果记录在此文。

 

 

▲ 经典的 Seq2Seq 模型图示

 

本文算是一篇进阶文章,适合对Seq2Seq模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希望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理解或表现的读者。关于Seq2Seq的入门文章,可以阅读旧作 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 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

 

本文的内容大致为:

 

 

Exposure Bias 的成因分析及例子;

 

简单可行的缓解 Exposure Bias 问题的策略。

 

 

 

Softmax

 

首先,我们来回顾 Softmax 相关内容。大家都知道,对于向量,它的 Softmax 为:

 

 

由于是关于的严格单调递增函数,所以如果是中的最大者,那幺也是 中的最大者。

 

对于分类问题,我们所用的 loss 一般是交叉熵,也就是:

 

 

其中是目标类。如文章《寻求一个光滑的最大值函数》 [1] 所述,上式第一项实际上是的光滑近似,所以为了形象理解交叉熵,我们可以写出:

 

 

也就是说,交叉熵实际上在缩小目标类得分与全局最大值的差距,显然这个差距最小只能为 0,并且此时目标类得分就是最大值者。所以,Softmax 加交叉熵的效果就是“希望目标类的得分成为最大值”。

 

 

Teacher Forcing

 

现在,我们来看 Seq2Seq,它通过条件分解来建模联合概率分布:

 

 

每一项自然也就用 Softmax 来建模的,即:

 

 

乘起来就是:

 

 

而训练目标就是:

 

这个直接的训练目标就叫做 Teacher Forcing,因为在算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真实的,在算我们需要知道真实的,依此类推,这就好像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预先给我们铺好了大部分的路,让我们只需要求下一步即可。

 

这种方法训练起来简单,而且结合 CNN 或 Transformer 那样的模型就可以实现并行的训练,但它可能会带来 Exposure Bias 问题。

 

 

Exposure Bias

 

其实 Teacher Forcing 这个名称本身就意味着它本身会存在 Exposure Bias 问题。回想一下老师教学生解题的过程,一般的步骤为:

 

第一步应该怎幺思考;

 

第一步想出来后,第二步我们有哪些选择;

 

确定了第二步后,第三步我们可以怎幺做;

 

 

有了这 n-1 步后,最后一步就不难想到了。

 

这个过程其实跟 Seq2Seq 的 Teacher Forcing 方案的假设是一样的。有过教学经验的读者就知道,通常来说学生们都能听得频频点头,感觉全都懂了,然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做题,多数还是一脸懵比。

 

为什幺会这样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Exposure Bias。说白了,问题就在于,老师总是假设学生能想到前面若干步后,然后教学生下一步,但如果前面有一步想错了或者想不出来呢?这时候这个过程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也就是没法得到正确答案了,这就是 Exposure Bias 问题。

 

 

Beam Search

 

事实上,我们真正做题的时候并不总是这样子,假如我们卡在某步无法确定时,我们就遍历几种选择,然后继续推下去,看后面的结果反过来辅助我们确定前面无法确定的那步。对应到 Seq2Seq 来说,这其实就相当于基于 Beam Search 的解码过程。

 

对于 Beam Search,我们应该能发现,beam size 并不是越大越好,有些情况甚至是 beam size 等于 1 时最好,这看起来有点不合理,因为 beam size 越大,理论上找到的序列就越接近最优序列,所以应该越有可能正确才对。事实上这也算是 Exposure Bias 的现象之一。

 

从式(6)我们可以看出,Seq2Seq 对目标序列的打分函数为:

 

 

正常来说,我们希望目标序列是所有候选序列之中分数最高的,根据本文开头介绍的 Softmax 方法,我们建立的概率分布应该是:

 

 

但上式的分母需要遍历所有路径求和,难以实现,而式(6)就作为一种折衷的选择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式(6)跟式(9)并不等价,因此哪怕模型已经成功优化,也可能出现“最优序列并不是目标序列”的现象。

 

 

简单例子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例子。设序列长度只有 2,候选序列是和,而目标序列是,训练完成后,模型的概率分布情况为:

 

 

如果 beam size 为 1,那幺因为,所以第一步只能输出 ,接着因为,所以第二步只能输出,成功输出了正确序列。但如果 beam size 为 2,那幺第一步输出,而第二步遍历所有组合,我们得到:

 

 

所以输出了错误的序列。

 

那是因为模型没训练好吗?并不是,前面说过 Softmax 加交叉熵的目的就是让目标的得分最大,对于第一步我们有,所以第一步的训练目标已经达到了,而第二步在已经预先知道的前提下我们有,这说明第二步的训练目标也达到了。

 

因此,模型已经算是训练好了,只不过可能因为模型表达能力限制等原因,得分并没有特别高,但“让目标的得分最大”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

 

 

思考对策

 

从上述例子中读者或许可以看出问题所在了:主要是太高了,而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没有任何显式的机制去抑制变大,因此就出现了“最优序列并不是目标序列”的现象。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就能想到一个朴素的对策了:添加额外的优化目标,降低那些Beam Search出来的非目标序列不就行了?

 

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相关结果发表在 2016 年的论文 Sequence-to-Sequence Learning as Beam-Search Optimization [2] 。但这样一来几乎要求每步训练前的每个样本都要进行一次 Beam Search,计算成本太大。

 

还有一些更新的结果,比如 ACL 2019 的最佳长论文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raining and Inference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3] 就是聚焦于解决 Exposure Bias 问题。此外,通过强化学习直接优化 BLEU 等方法,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 Exposure Bias。

 

然而,据笔者所了解,这些致力于解决 Exposure Bias 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大刀阔斧地改动了训练过程,甚至会牺牲原来模型的训练并行性(需要递归地采样负样本,如果模型本身是 RNN 那倒无妨,但如果本身是 CNN 或 Transformer,那伤害就很大了),成本的提升幅度比效果的提升幅度大得多。

 

 

构建负样本

 

纵观大部分解决 Exposure Bias 的论文,以及结合我们前面的例子和体会,不难想到,其主要思想就是构造有代表性的负样本,然后在训练过程中降低这些负样本的概率,所以问题就是如何构造“有代表性”的负样本了。

 

这里给出笔者构思的一种简单策略,实验证明它能一定程度上缓解 Exposure Bias,提升文本生成的表现,重要的是,这种策略比较简单,基本能做到即插即用,几乎不损失训练性能。

 

方法很简单,就是随机替换一下 Decoder 的输入词(Decoder 的输入词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 oracle words),如下图所示:

 

 

▲ 一种缓解Exposure Bias的简单策略:直接将Decoder的部分输入词随机替换为别的词

 

其中紫色的 [R] 代表被随机替换的词。其实不少 Exposure Bias 的论文也是这个思路,只不过随机选词的方案不一样。笔者提出的方案很简单:

 

1. 5 0% 的概率不做改变 ;

 

2. 50% 的概率把输入序列中 30% 的词替换掉,替换对象为原目标序列的任意一个词。

 

也就是说,随机替换发生概率是 50% >>随机替换的比例是 30%,随机抽取空间就是目标序列的词集。

 

这个策略的灵感在于:尽管 Seq2Seq 不一定能完全生成目标序列,但它通常能生成大部分目标序列的词(但顺序可能不对,或者重复出现同一些词),因此这样替换后的输入序列通常可以作为有代表性的负样本。对了,说明一下,50% 和 30% 这两个比例纯粹是拍脑袋的,没仔细调参,因为生成模型调一次实在是太累了。

 

效果如何呢?笔者做了两个标题(摘要)生成的实验(就是 CLGE [4] 的前两个),其中 baseline 是 task_seq2seq_autotitle_csl.py [5] ,代码开源于:

 

https://github.com/bojone/exposure_bias

 

结果如下表:

 

 

可以发现,在 CSL 任务中,基于随机替换的策略稳定提升了文本生成的所有指标,而 LCSTS 任务的各个指标则各有优劣,考虑到 LCSTS 本身比较难,各项指标本来就低,所以应该说 CSL 的结果更有说服力一些。

 

这表明,笔者提出的上述策略确实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案(注:所有实验都重复了两次然后取平均,所以实验结果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了)。

 

 

对抗训练

 

思考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天马行空”一下:既然解决 Exposure Bias 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构造有代表性的负样本输入,说白了就是让模型在扰动下依然能预测正确,而前些天我们不是才讨论了一种生成扰动样本的方法吗?

 

不错,那就是 对抗训练 。如果直接往 baseline 模型里边加入对抗训练,能不能提升模型的性能呢?简单起见,笔者做了往 baseline 模型里边梯度惩罚(也算是对抗训练的一种)的实验,结果对比如下:

 

 

可以看到,对抗训练(梯度惩罚)进一步提升了 CSL 生成的所有指标,而 LCSTS 上则同样比较“随缘”。因此,对抗训练也可以列入“提升文本生成模型的潜力技巧”名单之中。

 

 

本文小结

 

本文讨论了 Seq2Seq 中的 Exposure Bias 现象,尝试从直观上和理论上分析 Exposure Bias 的原因,并给出了简单可行的缓解 Exposure Bias 问题的对策。

 

其中包括笔者构思的一种随机替换策略,以及基于对抗训练的策略,这两种策略的好处是它们几乎是即插即用的,并且实验表明它们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文本生成的各个指标。

 

相关链接

 

[1] https://kexue.fm/archives/3290

 

[2] https://arxiv.org/abs/1606.02960

 

[3] https://arxiv.org/abs/1906.02448

 

[4] https://github.com/CLUEbenchmark/CLGE

 

[5] https://github.com/bojone/bert4keras/blob/master/examples/task_seq2seq_autotitle_csl.py

Be First to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