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深度学习落地移动端——Q音探歌实践(一)

1.摘要

 

Q音探歌是QQ音乐孵化的一款全新APP,主打高效、准确的“听歌识曲”,“扫描识别MV”功能,这些服务的实现离不开深度学习能力。把深度学习推断带到边缘设备( inference on the edge ),可以减少计算时间,改善用户体验,但是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我们希望本文提供的观察、见解和我们针对不同平台的设计原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设计和评估移动端的深度学习推断。

 

2.介绍

 

2.1深度学习的边缘化发展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服务会使用到深度学习的能力,例如给用户聚类、识别动作与跟踪、语音识别等等。尽管所有的训练都还在专门的数据中心进行,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深度学习推断,过渡到边缘,过渡到手机端执行。虽然相比于训练计算,推断计算所需的算力更低,这为在能耗限制更严格的移动端进行推断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在移动端执行边缘计算需要克服一些独特的挑战。

 

2.2硬件多样性与软件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尽管推理所需的算力小于训练所需,但是移动端设备的碎片化限制了很多可能的方案。图1显示了从2016年开始,国内Android手机市场销量占比85%的设备的CPU GFLOPS性能分布。该图显示了在Android设备上的巨大性能差异,必须考虑这些性能差异,才能在所有设备上高效、实时的运行我们的服务。如果我们谨慎的使用一个完全兼容低端设备的策略将不能充分发挥高端设备的计算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体的算力是不断提升的。为了使所有的模型都能高效的运行,我们一直在研究和优化技术方案。

 

 

图1:国内的移动手机市场呈现出差异性很大的分布。数据样本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5%以上,并按相应的手机发布年份进行排序。高低端手机性能可能相差一个数量级,这增加了性能优化的设计难度。

 

2.3对于移动芯片没有一致的优化方法

 

移动端设备性能差异巨大,我们考虑对占比较大的移动端设备进行针对性优化,以获取整体召回数据的提升,为此,我们调研了Q音探歌的部署情况。Q音探歌的学习算法已经部署在上千种不同的机型中,图2显示了不同机型的市场份额的累积分布函数(CDF)。数据描绘得很清楚:没有“典型”的智能手机。最常用的设备型号不到所有移动设备的3%。此外,该分布显示出异常长的尾巴:只有7种机型的市场份额超过1%,它们的联合覆盖率仅占市场的10.6%。

 

 

图2:没有可优化的标准移动机型。前50名最常见的机型仅占智能手机市场的25.4%

 

在生产过程中,智能手机硬件碎片化极为严重。这种多样性来自SoC中多个组件的组合,包括CPU,GPU,共享缓存,内存控制器,图像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甚至是专用的神经网络加速器( NPU)。每个移动芯片供应商都将其定制设计的组件与其他公司的组件进行混合和匹配。硬件的碎片化在Android上尤为突出。

 

2.4移动端CPU区别不大

 

CPU的一般可用性和可编程性使其成为边缘计算的默认选项,因此,我们更关注CPU的结构差异。在我们的数据集中,绝大多数移动CPU使用ARM Cortex-A53和Cortex-A7内核,图3显示了设计或发布智能手机CPU内核的年份细分。目前,用于移动设备的72%的CPU内核是6年前设计的。Cortex A53占整个移动处理器的48%以上,而Cortex A7则占移动处理器的15%以上,而较新的CPU分布更加多样化。

 

 

图3:最常用的移动处理器Cortex A53已有至少六年的历史。在2018年,只有四分之一的智能手机搭载了2013年或以后设计的CPU内核。

 

我们观察到移动端和服务器芯片出现了类似的多核趋势。99.9%的Android设备具有多个内核,而98%的内核具有至少4个内核。我们发现Android和iOS智能手机之间存在截然不同的设计策略– iOS设备倾向于使用更少,功能更强大的内核,而Android设备倾向于拥有更多的内核,而这些内核通常功能不那幺强大。

 

大约一半的SoC具有两个CPU集群:一个高性能内核集群和另一个节能内核集群。只有一小部分包含三个核心集群。不同群集中的核心可能在微体系结构,主频设置或缓存大小方面有所不同。少数SoC甚至具有由相同内核组成的两个群集。在几乎所有的SoC中,同一集群中的内核都具有共享的缓存,但是不同集群中的内核之间没有共享缓存级别。缺少共享缓存会导致群集之间的同步成本很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例如线程数或者核心数来选择高性能CPU集群执行神经网络算法。

 

2.5移动端的CPU和GPU的性能差别不大

 

高性能的GPU在深度学习的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移动GPU在边缘神经网络推断中扮演类似的角色似乎很自然。但是,由于移动GPU的性能限制、碎片化问题以及可编程性限制,目前大多数的的Android设备都在移动CPU上运行推断。

 

图4显示了Android上CPU和GPU之间的GFLOPS性能比。在绝大多数设备中,GPU的GFLOPS性能要超过CPU的GFLOPS性能。90%的GPU性能是其CPU的两倍以上,而有15%的性能是其CPU的10倍。这种性能分布不是历史产物,而是市场细分的结果:中端SoC通常具有比高端SoC慢10%至20%的CPU。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GPU的差距更大,高中端GPU的性能差距是5到10倍。实际使用时,有限的内存传输带宽进一步限制了GPU性能。与高性能离散GPU不同,移动设备上没有专用的高带宽内存传输通道,在移动端中,移动CPU和GPU通常共享同一内存控制器,争夺稀缺的内存带宽。

 

 

图4:移动CPU和GPU之间的GFLOPS性能差距较小。在中端的Android设备中,GPU的性能大约是其CPU性能的5倍。有15%的智能手机的GPU性能是其CPU的10倍。

 

2.6可用的协处理器 DSP和NPU

 

DSP是应用于特定场景的协处理器,非常特定机器学习的推断计算。我们探索DSP主要是为了降低功耗与提高运行效率(每瓦电能执行的运算次数)。然而,由于缺乏可编程的手段,在移动端运用DSP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尽管很多供应商都在添加矢量计算DSP,但要看到大量的市场份额可能还需要很多年。

 

大部分DNN算法的规律性使得NPU特别适于深度学习。许多学术研究项目、初创公司和大公司公司都在此领域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着名的NPU是华为的Kirin 970 SoC中的Cambricon 1A和Apple A12 Bionic SoC中的神经引擎(Network Engine)。尽管目前NPU占比相对较少,但我们可能正在达到一个转折点。

 

2.7边缘推断的优化

 

边缘计算的优化主要包括模型框架的选择,权重共享,量化算法,降低算法复杂度以及针对系统架构进行特定调整。这些优化,使得我们可以在移动端CPU上去执行深度学习推断,考虑到深度学习模型的复杂度,且大多数移动端CPU性能较低,这已经是一项不小的壮举。

 

2.8小结

 

首先,目前几乎所有边缘计算都在CPU上运行,并且大多数的移动CPU内核都是老旧且低端的。在我们的数据集中,绝大多数移动CPU使用ARM Cortex-A53和Cortex-A7内核。在中等性能的Android设备中,GPU的性能大约是CPU的5到10倍。只有15%的Android智能手机的GPU性能是其CPU的10倍以上。

 

其次,系统多样性使将代码移植到协处理器(例如DSP)变得困难。我们发现采用对所有设备环境都起作用的常规优化更为有效。当我们可以控制系统环境(例如,Oculus VR平台)时,或者处于多样性很少且成熟的系统中(例如,iPhone)时,可以通过协处理器提高性能。

 

再次,对于移动端设备来说切换到协处理器的主要原因是能耗更低和执行时间更稳定,次要原因是计算速度更快。

 

最后,移动设备的算力差异远比后台服务器大的多。对于要求实时响应的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来说,差异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研究这些差异带来的影响,针对性的进行优化,需要进行现场性能建模。

 

总而言之,Q音探歌采用了数据驱动的设计方法:快速增长的设备差异性带来了很多性能、准确率的挑战,我们倾向于使用专注在边缘实现高效深度学习的平台化工具和基础架构来帮助我们实现深度学习服务。同时,机型的差异性使我们很难执行细粒度的特定于设备的优化,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机器学习的性能评估建模和现场研究十分重要。

 

3.移动端协处理器编程研究

 

可编程性是使用移动端协处理器的主要障碍,要想使用移动端GPU执行神经网络算法,Android上编程的主要API是OpenCL,OpenGL ES和Vulkan,而IOS上主要是Metal。

 

3.1 OpenCL

 

OpenCL旨在使应用程序能够在可编程的协处理器上运行。因此,OpenCL不提供特定于图形的功能,例如3D渲染。专注于通用计算的好处是:OpenCL的API支持对内存空间的管理,高效的线程切换能力使之比面向图形的API(如OpenGL)更有计算效率。但是,尽管大多数Android设备附带了OpenCL驱动程序,但OpenCL并未正式成为Android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它未通过与OpenGL ES和Vulkan相同的单元测试。根据Facebook在2018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如图5所示,相当一部分Android设备搭载了损坏的OpenCL驱动程序。最糟糕的是有1%的设备在尝试加载OpenCL库时会发生崩溃。OpenCL的库和驱动如此不稳定,因此无法大规模使用。

 

 

图5: OpenCL在Android端的部署情况

 

3.2 OpenGL ES

 

事实证明,OpenGL ES是一种可行的选择。OpenGL ES是专用于移动和嵌入式系统的OpenGL API的精简版本。作为图形API,最开始版本的OpenGL ES并不适合GPGPU(General-purpose GPU 通用GPU)编程。但是,最新版本的API提供了足够的功能来对神经网络计算进行编程。不同的版本决定了我们可以使用移动GPU做什幺,目前市场上有多个版本的OpenGL ES。

 

3.2.1 OpenGL ES 2.0

 

OpenGL ES 2.0是移动端OpenGL 的第一个版本。使用OpenGL ES 2.0,可以通过RTT(Render To Texture)技术实现神经网络运算符,但是API的固有局限性限制了计算的存储空间。所有计算都必须在片段着色器(Fragment Shader)内进行,而一个片段着色器只能输出16位数据。因此,多通道卷积或矩阵乘法将需要多次读取相同的输入。计算模式类似于在CPU上的进行矩阵点积乘法。

 

3.2.2 OpenGL ES 3.0

 

OpenGL ES 3.0(或更高版本)支持93%的Android设备。这是可用于神经网络实现的OpenGL ES的第一个版本。与2.0类似,所有计算都需要在片段着色器中实现,但是OpenGL ES 3.0支持多种功能以提高效率。例如,片段着色器的每次调用可输入128位数据,同时还使用统一缓冲区加载常量(例如权重)。

 

3.2.3 OpenGL ES 3.1

 

OpenGL ES 3.1(或更高版本)支持90%的Android设备。它引入了计算着色器(Compute Shader),这些着色器提供了OpenCL 1.x和早期版本的CUDA中可用的类似功能。例如在GPU上启动内核以减少图形管线的开销,工作组内的快速同步等等。

 

图6显示了目前市场占比较大的Android设备的OpenGL ES的覆盖情况。

 

 

图6: OpenGL ES在Android设备的覆盖情况

 

3.3Vulkan

 

Vulkan是OpenGL和OpenGL ES的后继产品。它提供与OpenGL ES 3.1类似的功能,同时具有一些减少内存开销的新API。展望未来,Vulkan是一个很有前途的GPGPU API。目前,限制Vulkan的的主要原因是覆盖率,虽然google从Android 7 之后开始从软件层面支持了Vulkan,但是也必须要GPU也支持Vulkan才可以,根据Facebook2018年的统计只有不到36%的Android设备搭载了Vulkan,根据google的数据,2019年大约有73%的设备支持Android 7 以上的版本(并不代表都可以运行vulkan), 根据我们在优测平台的统计数据,大约有76%的设备搭载了vulkan,覆盖情况如下图7所示。

 

 

图7:Android 设备的Vulkan覆盖情况

 

3.4Metal

 

Metal是Apple的GPU编程语言。iOS设备上的移动GPU描绘出与Android截然不同的画面。由于Apple的移动芯片组是垂直设计的,因此操作系统可以更紧密地集成到iPhone中。自2013年以来,所有从A7开始的Apple移动处理器都支持Metal。Metal与Vulkan相似,但具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成熟的系统堆栈支持。95%的iOS设备支持Metal。而且,GPU和CPU之间的峰值性能差异达到3-4倍,这使得配备GPU的iOS设备上的Metal成为实现高效神经网络推理的最佳选择。

 

3.5 一些开源框架的GPU编程方案对比

 

我们在表1里统计了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几种开源框架的GPU编程策略。可以看到在iOS上,使用Metal是主流,包括Tensorflow-Lite和Pytorch Mobile都使用了这种方案。而Android端的选择则要复杂的多。很多框架开始采用vulkan来实现神经网络算法,也有一些框架选择去兼容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像Caffe2,它甚至会针对Nivida的CUDA平台去做适配工作。

 

AndroidiOS
NCNNvulkanvulkan(需要额外引入三方库)
MNNvulkan,OpenGL ES,OpenCLMetal
MACEOpenCLOpenCL
Tensorflow-LiteOpenGL ESMetal
Paddle-LitevulkanMetal
Caffe2(Pytorch Mobile)vulkan,OpenGL ES,OpenCLMetal

 

表1: 几种常见开源框架的GPU编程方案对比

 

深度学习算法推断要在移动端落地,需要着重衡量尺寸和性能的限制,同时又要尽可能的提供给用户较好的体验(推断速度足够快)。

 

More…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会介绍Q音探歌对比各机器学习框架的过程、机器学习服务落地的一般流程,最后,我们将总结整个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结论。敬请期待。

Be First to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